Friday 3 April 2015

要胡椒粉?還是手巾?


幾年前,一學生Ross總不滿我在點名時,老是把他的名字說成了Rose,引得班上一陣竊笑,從陽光美少年變成了女性十足的『花』名,對此等年紀的男孩,怎會不尷尬呢!難怪後來他把我當了,不願再繼續學中文。

  
儘管來英國已多年了,但仍時常發錯音講錯話,如在介紹我們悠久精深的飲食文化“In Taiwan we use bowels (正確發音是bowl) to eat.”,語畢, 馬上當場嚇死在場的英國聽眾,什麼!你們台灣用『大腸』(bowels)來吃飯!好厲害的外國人。
周遭的英國人通常非常『英國』,總很努力地理解我中腔中調的英語,就算聽不懂,還會不好意思地要我再重複一次,甚至為他們不解懂連聲道歉。很遺憾地是我的學生並沒有成功地繼承他們上一輩的良好風範,常無禮地嘲笑我的英語,尤其正值青春期的他們,儘管差之千里,總有辦法把我說的連結到性,比如說:麵條很“tasty”,他們可以把tasty聽解為“testis”;當我要他們要他們數“count”一下,他們卻竊笑不已,因為他們又把我的英語『荷爾蒙』化了,聽成 “cunt”
鬧了多年的笑話(挫敗)與學生的『調教』下,我努力且艱辛地一點一滴地去除漢語化的英語。為何說艱辛呢?因為首先我得學會區辯聲音的不同,再來我得去除舊有的發音模式,再重新建立新的發音,套句現代俗語就是重灌程式。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起來還真是辛苦,有時只為矯正一個發音,從早練到晚,練得一兩個星期才比較像樣,耳朵才開始有能力區別不同,也可以偶爾能發出正確的音,難怪專家學者會說我這把年齡的腦袋已化石化很難改變。
由於漢語的韻母(母音)基本上沒有長短音之分,所以sheep shipeatit很容易搞混。當年沒有巧遇良師指導特意練習,所以我都把他們說成一個樣,儘管我看懂音標也知道音素有所差。還記得第一年來英國遊學時,不習慣英國的美食佳餚,所以常常跑去肯德基買炸雞解饞療鄉愁,點完餐後要求服務員給我幾包胡椒粉,但我常常拿到手巾或面紙,就是沒有胡椒粉可以撒在香甜多汁鮮嫩的雞塊上的。為什麼呢?因為我把pepper(胡椒粉)說成了paper(紙巾)
列幾個我之前常犯長短母音的錯誤:
(第一個是短音,第二個是長音)
1. letter, later
2. let, late
3. pepper, paper
4. bitch, beach
5. bin, bean
6. chip, cheap
7. lip, leap
8. measure, major
9. shit, sheet
10.         river (記得是短母音,很容易把i拉長變成長母音)
多練習後,下次在英國看到房屋出租的招牌,你就會很清楚地說出哪一個是哪個一了。‘To let' 還是 “Too late” 
下次有空再來談 /ɒ/, /əʊ /,/ɔː/, /ɔː(r)/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